<output id="mvlkp"></output>
  • <acronym id="mvlkp"><label id="mvlkp"></label></acronym>

    <td id="mvlkp"><ruby id="mvlkp"></ruby></td><p id="mvlkp"></p>
        1. 歡迎來到焦作天和科技有限公司!
          服務熱線:0391-8347671
          新聞中心NAVIGATION
          聯系我們CONTACT US

          焦作市天和科技有限公司

          電話:13782713027

          傳真:0391-3274560

          地址:河南省焦作高新區常綠林溪谷七號樓201

          當前位置:首頁 > 行業新聞

          焦作農業:放大優勢 做強特色

          發布時間:2010-09-03 編輯:Author 作者:本站

          在千變萬化的市場面前爭得一席之地,在基本相同的條件下做出自己的個性,牽涉到農業增效,更涉及糧食安全。糧食安全的前提,是必須讓農民真正從土地上收益。
              焦作是傳統的農業區,這里的農業有著精耕細作的傳統,是黃河以北最早的噸糧市。但農業的弱質性、土地的占有量、資源的有限性等多種因素的限制,使得勤勞和付出并不能獲得等值的回報,隨著社會發展和消費層次提升,糧食大縣往往也是財政窮縣的現實日益突顯,這里同樣沒有例外。新的發展時期,農業增效,已成為農村乃至整個社會更好發展的突出課題。破解這道課題,全省各地見仁見智,焦作的做法是依托優勢,放大特色,拓寬農業,做富農民。省統計局資料顯示:近年來,焦作農民人均收入一直排在全省前列,2009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4807元,焦作農民人均純收入6590元,高出全省平均值近1/3,當地人說,在焦作,農民的日子相對富裕。

              種種子,實現同質升值

              糧食高產是這里農業的一大亮點,用當地百姓的話說,他們有高產傳統。早在1998年這里就是全國噸糧市,1999年成為小麥畝產千斤市。今年,全市27個小麥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平均畝產均超過600公斤,13個農業部小麥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畝產超過630公斤,最高的修武縣郇封鎮萬畝示范片畝產達到了692.3公斤。

              當地農業局的同志介紹,老天作美,幾十年來,他們這里一直風調雨順,農業很少災害記錄,精耕細作的傳統、糧食高產的基礎、自然條件的優越,較好的農業基礎設施,都為這里糧食生產提供了進一步做大的資本。放大優勢,順勢而為,成為這里的明智選擇,近年來,他們由種糧改為種種子,規模開發,建設種子生產基地。正如農業局的同志所說,同樣種小麥,收益卻不同。

              溫縣是種子種植大縣,從1998年發展種子產業,一路走來,小麥種子繁育面積和種子產量連年攀高,在黃淮海冬麥區,溫縣小麥種子的播種面積占1/3,10年間,溫縣為這一區域提供高產、優質、高抗、適應性強的小麥新品種5億公斤,增產糧食35億公斤,成為我國最具知名度和最具競爭力的小麥種子基地。

              種子效應帶動了當地大批種業公司的發展,農科種業等公司長年與全縣100個小麥種子繁育專業村的近4萬農戶簽訂了小麥種子繁育合同,采取低價供種、加價回收的辦法,帶動農戶增收。溫縣農業局的負責人用兩個10%概括種子種植收益,即產量較常規高出10%,價格比市場高出10%。

              由賣糧食到賣種子,使這里由全國小麥千斤市成為小麥種子大市和優質小麥大市,同時促成了從高產到高效的戰略轉型。據焦作市農業局副局長馬愛國介紹,目前,焦作小麥種子繁育面積達到60.2萬畝,種子外銷輻射8省106縣,供種面積2200萬畝,帶動農民增收5000多萬元。

              種特色,讓農業真正增效

              就農業而言,高產不一定高效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,這就是為什么農業區的人們一再訴苦,種糧是一種犧牲。焦作的做法是變單一為多元,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前提下,向特色種植要效益。

              “四大懷藥”是焦作特產,同時是農業增效的一大亮點。2006年,懷山藥、懷地黃、懷牛膝、懷菊花4個產品被批準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,價格也隨之直線攀升,當地人介紹,鐵棍山藥市場價竟賣到二三十元一斤,在上海還出現了超市山藥論根賣的“利好”勢頭。目前,“四大懷藥”種植遍布焦作各地,成為當地農民收入的一大支撐產業。

              “四大懷藥”種植大縣溫縣,以此為主的中藥材種植面積超過10萬畝,總產量達2億公斤,3萬多農戶,4.5萬人加入懷藥生產大軍,產品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,年加工銷售2500萬公斤,銷售收入4億元,有效帶動農戶增收。當地老百姓告訴記者,鐵棍山藥作為這里的品牌產品,一般情況下,畝收入都會超萬元。

              另一個引人注目的亮點是規?;氖卟朔N植基地,這里的蔬菜經營多以合作社為載體,進行標準化生產,規?;洜I,成為增收增效的主打產品。

              溫縣眾誠蔬果專業合作社在2500畝的耕地上,全部種植供港、供澳蔬菜,進行訂單生產,標準化作業,每斤蔬菜到港價是8~9塊錢,從3月~9月,平均日產鮮菜7.5萬斤,一天的產值就是六七十萬。

              在博愛縣金誠農機合作社,理事長孫永利的目標是“實現農業經營的一本十利”,流轉全村的1100畝土地,先后種植優質小麥、懷藥、生姜、洋蔥,實行輪茬種植,洋蔥收后種生姜,生姜收后種地黃,一年四季不讓土地閑著。高效作物+土地高效利用,收益自然可觀,對比土地規模經營前后的收益,他說:“全村老百姓每年多收300萬,一個村980人,每年300萬是個啥概念,所以,3年后,我們村搞新農村建設就會有相當優厚的條件?!?

              博愛孝敬鎮留村,建有全國蔬菜病蟲綠色防控示范區,示范區里推廣黃板誘蚜、燈光殺蟲、性誘芯等物理和生物防治技術,替代了化學農藥防治害蟲,每畝減少農藥及人工投入近200元,既降低了生產成本,又提高了農產品品質。村支部書記劉世英介紹說,全村3200畝土地,全部發展蔬菜種植,茄子是這里的主打產品,2005年,該村引進新品種茄雜2號,理論產量每畝1.4萬斤,這里的農民并沒滿足這個本已較高的產量,摸索出一套“整枝打叉,吊繩搭架”的方法,竟然把畝產做到了3萬斤,徑直翻了一番。又通過和當地茄子嫁接,使本不能重茬的茄子在這里實現了重茬種植,畝效益達到1.5萬~1.8萬元。這使得村民種菜的熱情非常高,本村的土地種完了,就到外村去包地。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:目前推廣面積8000畝,畝增收按3000元計算,總增收至少在2400萬元。

              博愛縣農業局秦局長說,在孝敬鎮,6萬畝土地,種菜面積達4.5萬畝,1畝菜10畝糧,的確如此。

              政策支持,尚有更多期待

              采訪焦作農業不難發現,特色農業的確給增收增效帶來了客觀的效果,也為農業的進一步拓寬和做強積累了熱情和經驗。很顯然,這還遠遠不夠,和自身比,農民收入的提高確已是個不小的數目,但和城鎮居民收入比,差距依舊大得驚人。2009年《城市藍皮書:中國城市發展報告》顯示,從1978年到2009年,我國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已經由2.57倍擴大到3.33倍。如果加進城鎮居民的各種補貼、勞保福利和社會保障等隱性收入,以及農民從純收入中扣除用于再生產的部分,我國的城鄉居民收入實際差距約為4.6倍。人均收入差距絕對額則從5300元擴大到了9646元。所以,以增效帶增收還有相當沉重的一段路要走。

              采訪中得知,老百姓對糧食種植補貼的幅度和額度、對相關政策向種植大戶傾斜、對金融服務支持的到位有力等諸如此類,都有著更多的期待。

              種子是農業增產的關鍵要素,溫縣農科所的技術人員告訴記者,種子在農業增產中的比重已由30%增加到40%,每一次種子的更新換代,都要提高單產20%~40%。應該說溫縣種子生產給全國糧食增收做出了積極貢獻,但是老百姓普遍反映,良種補貼的幅度和額度比較低,盡管和生產糧食相比收入有所提高,但和收入的期望值相比仍然差距較大。

              博愛縣海林葡萄專業合作社是“河南省無公害葡萄生產基地”、“焦作市農業標準化核心示范園區”、“國家級農業合作社示范社”。2008年9月9日,胡錦濤總書記在考察河南工作時,專程到此考察,并諄諄囑托理事長魏廣群“農民專業合作社模式很好,希望你把它做大做好”。魏廣群告訴記者,目前最大的困境是貸款限制。他說,想進一步拉大產業框架,往生態、觀光園區和學生試驗基地等多個方向發展,縣里非常支持,也做好了規劃,但限于資金問題,遲遲不能推行。他說,目前土地經營大戶的貸款難問題,已成為農業規?;洜I的最大瓶頸,盼望政府能在金融政策的傾斜與支持上盡快拿出更切實的方案。

              當地縣級農業部門的同志反映,隨著農業科技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,縣農科所在科技創新、科技推廣與示范帶動中的作用也愈顯突出,但目前由于缺乏傾斜性的資金和政策支持,不少縣農科所已名存實亡。這對農業技術推廣、普及和應用,以及科技創新、先進生產方式的示范帶動等無疑都是一大損失。所以,政府有必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,特別是對縣級農科所的投入分量,在科技人員配備、待遇等方面給予扶持和引導。從國外經驗來看,無論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對農業科研機構都給予“特殊照顧”,因此,以政府為主要投資者,開辟多投入渠道,使國家、集體、個人、社會共同投資農業科研的局面應該更成氣候。

              有道是“好風尚須憑借力”。應該說,農業發展已經開啟了一個嶄新的里程,操作層面,從觀念到實踐已經開始了質的飛躍,相比之下,個別細部政策和理論反倒略顯滯后。采訪中,記者明顯感到,對土地,已有更多的人重新投入了更多的熱情,增收增效也已有了可觀的效果,操作群體不乏思路,也不乏行動,而相關政策,確已和農業發展的現實需求存在距離,因此,針對性支持政策的盡快出臺重要而急迫,如此,農業進步的步伐才可能更有序,更快捷。

          qq客服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爽
          <output id="mvlkp"></output>
        2. <acronym id="mvlkp"><label id="mvlkp"></label></acronym>

          <td id="mvlkp"><ruby id="mvlkp"></ruby></td><p id="mvlkp"></p>